首都科技人丨李海燕:全过程助力雨水“去污”

  

首都科技人丨李海燕:全过程助力雨水“去污”

  等20余名科技工作者及团队在聚焦国家重大需求和“四个面向”时攻坚克难、迎难而上、勇攀高峰的先进事迹和优秀典型。

  本期介绍北京建筑大学环境与能源工程学院院长李海燕,了解她的“治水”故事。

  冬日暖阳下,寒假校园Pg电子官网内,学生寥寥,北京建筑大学环境与能源工程学院院长李海燕却十分繁忙。教学、科研、科普,每项工作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面向国家海绵城市建设重大战略需求,李海燕在城市水系统水质安全保障技术方面深耕20余年。针对城市径流雨水污染冲击负荷大、随机性强、多污染物协同作用突出导致雨水利用与排放水质安全性和稳定性不高的技术难题,围绕径流污染物跨介质传输机制及安全高效控制关键科学问题,研究污染物多界面协同去除机制,研发高效污染控制新材料、关键技术及装备,创建了“源头—过程—末端”全过程径流污染控制技术体系。

  “打个比方,假设径流雨水里含有Pg电子官网100份的污染物,通过我们的全过程污染控制技术体系,污染物可以削减50%到70%。”李海燕表示,这是从机制揭示到技术创新及工程应用的系统性成果,不仅提升了海绵城市建设中水安全、水环境质量保障的科学和技术水平,而且实现了雨水资源的稳定、安全回收利用与排放。

  其中,她带领团队研发的道路雨水口构筑物高效截污技术及系列多功能雨水口截污装置,应用于海绵试点/示范城市的建设中,实现了管网系统高效过流净化,极大地降低了雨水管道维护费用。

  科研之外,李海燕也热衷于科普。她带领团队师生凝练科研成果,形成了图书、网站、科普剧目等丰富的科普教育教学资源,建设了“留住雨水”特色教育资源库,带领本研学生出版《霏霏的奇遇 谈古论今话治水》《小水滴奇遇记 初探海绵城市》等科普图书,还获评2023年住房城乡建设优秀科普作品,编演的首都优秀科普剧目《霏霏奇遇记》在北京科学中心等场馆多次巡演。

  面向未来,李海燕希望能够继续解决更多工程真问题,而这也是她对学生的要求。“通过不断解决新问题,产出科研成果,这个过程非常享受,也很快乐。”